黄褐斑与多种皮肤疾病容易混淆,需与后天性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症(ADM)、炎症性色素沉着(PIH)、多发性SK等进行鉴别诊断。
黄褐斑是一种慢性、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,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、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、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,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%,易复发,难治愈。
SK(老年性色素斑、脂溢性角化病)是最常见的面部色斑,形状和大小不一,有缓慢扩大的倾向,颜色也有逐渐加深的趋势;有时即使遇到小小的刺激也会产生炎症,但很快消退,厚度会有所增加而隆起;也有一直平坦的病灶。SK可以出现在面部各处,侧面比正面稍多一些,一旦发生,很难自然消退,可能会因炎症或外伤导致病变脱落而好转。
多发性SK分布在黄褐斑的好发部位时,容易被误诊为黄褐斑。对于多发性SK,无论有多少病灶,病灶之间必然存在“间隙”。也就是说,病灶是不连续的。而黄褐斑的病灶正好与之相反,虽然有时边界不规则,但病灶整体是连为一体的。
在黄褐斑与多发性SK合并的情况下,虽然多发性SK不会连成一片,但黄褐斑是连续成片的。
判断一个部位究竟是不是黄褐斑,要将整体颜色与面部其他部位(如下颌、耳前、额部)的肤色做对比,看其颜色是否更深。
资料来源于:《色斑的治疗(第2版)》[日]葛西健一郎 著,吴溯帆 李婧宇 译